|
与我们的动物邻居相比,我们的视觉在色彩感知上既有长处也有一些不足,其中相当一部分特点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深刻的影响了我们的感知过程和行为模式。到了今天,这些为进化而特化的能力又和我们的页面访问行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要有效的利用视觉布置达成设计的预期目标,就必须要了解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视觉特点。
我们是如何识别色彩的要真正深刻的理解我们的色觉识别特点,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人类的视觉系统是如何处理环境中的颜色信息的。
中学生物告诉我们,我们借助于视网膜内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了解外部环境的光线刺激。学习认真一些的童鞋可能还会记得这两类细胞是如何分工的:视杆细胞只能识别光线的强度但无法识别色彩信息,视锥细胞负责收集这些色彩信息。这些都没错,只是在千百年来进化过程中产生的这些特性,在面对近200年来的社会剧变时总有点力不从心。
首先,视杆细胞几乎完全丧失了发挥作用的空间。视杆细胞仅仅在极低的亮度下才会有效工作,比如我们的祖先生活过的19世纪之前的每一个漆黑而无照明设备的夜晚。但是,到了现在,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在漆黑的环境中待了多久吧。在明亮的白天和人工照明环境中,事实上我们在这些光照条件下打发了绝大多数时间,视杆细胞就像白天的猫头鹰眼睛一样完全过曝了,几乎完全不能提供任何真正有用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视觉信息几乎完全基于视锥细胞所提供的信息。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视锥细胞是如何工作的呢?我们知道人类的视锥细胞分为三类,很多动物有更多种视锥细胞,比如鸟类往往有四种视锥细胞,分别对应三种基本颜色,这没问题,只是每种视锥细胞的敏感范围不仅仅取决于其主要对应的色彩,那只是一个便于教学和宣传的过于简陋的模型,三类视锥细胞基本上可以对整个可见光光谱都有反应,区别在于中低频视锥细胞数量和敏感度更高。
既然我们的三类视锥细胞都能对整个光谱做出反应,那么大脑在收到一片混杂的数据之后是如何处理的呢?答案是做减法。大脑对三频视锥细胞返回的数据两两进行合并,然后附加上一个来自中低频的整体亮度信号,就得到了我们最终意义上进入脑海的图像。
这些复杂的处理都是我们的祖先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做出的特化,用我们容易理解的人类语言来说首先是:
人类的视觉是为了边缘反差优化的,而非亮度对色彩的减法操作使得我们最后对视觉系统颜色和亮度的相对差别,即对比鲜艳的边缘,的敏感度远远高于对亮度的绝对差别的敏感度。
为了验证这一点,请仔细观察下图中的两个绿色部分。

本文由南京家装拆除公司提供 www.njylcc.com 转载请注明 |